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十年间
深度关注|推动纪检监察监督与财会监督贯通协调
推进国安机关工作高质量发展,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

改革开放40年 旺苍文化之花绚丽绽放

发布时间:2018-12-12  来源:中国公共新闻网  字体大小[ ]

  全民公众讯(邵正周 唐福升)回顾改革开放40年旺苍文化的发展道路,是一条从封闭到开放,从单一到多元,从落后到先行的发展之路。回顾这段历史,它的艰难曲折是必然的,但“全国文化先进县”、“全国广播电视‘村村通’工程建设先进单位”等辉煌成果,带给我们的却是自豪与荣光,历史的责任和前行的自信。

  从弱到强,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

  改革开放以来,按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、标准化、均等化的要求,旺苍县加大力度补短板。目前,旺苍县文化馆、图书馆成为国家一级馆;旺苍县电影公司拥有数字电影放映厅3个;建成38个乡镇(街道办)文化站,389个村(社区)级文化服务中心,60多个“文化驿站”“文化之家”“文化大院”等文化阵地。人均拥有图书1.2册,图书管理借阅“一卡通”被人民日报头版报道。开通了数字图书馆、文化馆。构建了以县级“五馆三院一所一台一中心”(即县文化馆、图书馆、美术馆、非遗馆、红军城--木门会议会址博物馆;电影院、红军剧院、红城书画院;文馆所、电视电台、文体中心)为“龙头”,乡镇(街道)文化站为“骨架”,村(社区)文化活动室为支撑,文化大院、文化驿站为“细胞”的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并全部实行免费对外开放。

  《文化助脱贫,扶智挖穷根》《推进全民阅读 贫困县飘书香》《补足精神之钙 振兴乡村发展——“文化扶贫”的旺苍模式》等多项文化惠民扶贫工作经验在省、市印发推广;文化扶贫《旺苍打通公共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》入选省“文化扶贫示范村”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印发的《文化扶贫 情暖巴蜀》,作为经典案例全省推广。

  按照“城市农村统筹发展、事业产业均衡发展”的广播影视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,围绕广播电视无线覆盖、有线网络、直播卫星,统筹规划、加大投入,创新实施互联网IP广播。据统计,全县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100%,全面实现广播“村村响”,电视“户户通”。

  从粗到精,新闻宣传文艺创作成绩斐然

  改革开放40年来,全县上下与时俱进,实施舆论引导工程,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、引导力、影响力和公信力,推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,弘扬核心价值观,广电舆论引导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在积极做好引导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,我县致力于提升文化精品创作力度,勇攀文艺高峰。

  电视台创建伊始,广播电视仅是转播中央台的一些节目。后来,逐步产生和增加自办节目,并实现制播全面高清化。近5年,每年在国家、省级广播、电视台上稿60多篇,有10余件广播电视作品荣获市级以上政府奖项;每年创作各类文化艺术作品30余件,至少有5件以上作品获市级以上等次奖。

  创作的音乐剧《老妈妈》音乐,荣登央视春晚舞台;情景表演剧《川味悠悠长》荣获省“群星奖”金奖;少儿舞蹈《羌寨小嘎啦》荣获第九届“小荷风采”全国少儿舞蹈大赛三项殊荣。围绕脱贫攻坚主题,创作公益广告《致敬第一书记》获省一等奖;歌曲《第一书记》《跟你走》《爱在茶乡》《因为有你》MV广泛展播,影响深远。少儿川剧折子戏《拷红》赴香港交流演出。
从少到多,文化文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

  1997年以前,全县文化队伍仅有各类人员60余名。党的十八大后,旺苍县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,完善政策措施,优化人才发展环境,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、选拔使用、考核评价机制,激活了文化艺术生产力,为建设和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,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。

  目前,县级专职文化队伍已发展到110余人,全县38个乡镇(街道)配备专兼职文化干部45名,387个行政村(社区)落实文化辅导员400余名,发展文化志愿者1800余人。成立了文联和社科联,各类文艺协会发展会员900余名,其中国家级协会会员22名,省级协会会员80余名,市级协会会员500余名。实施“乡土人才”工程,全县120名乡土专家、乡土人才成为了文化扶贫的主力军。评选出“旺苍县十大文化名人”“旺苍县十大最美文化人”。广大仁人志士们积极宣传推介旺苍,为家乡建设发展牵线搭桥。

  “十大文化名人”张文敬,撰写的系列冰川科普丛书《科学家带你去探险》荣获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。最近专为旺苍撰写出版了30万字的《唯美四川米仓山(旺苍篇)》,为把旺苍建成川东北经济发展高地和经济繁荣、文化昌盛、环境优美的“绿谷红城、幸福旺苍”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。

  从送到种,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形成品牌

  坚持“送文化”与“种文化”结合,改变单一政府承办文化活动的模式,采取政府承办、购买服务、群众自发开展等多种形式,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,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。

  在做好公共文化场馆展、室免费开放的同时,精心组织节庆文化活动,持续开展以送图书、送演出(戏曲)、送展览为主要内容的“文化七进”活动。每年,全县组织各类文化活动150多场次,放映农村公益电影、爱教电影5000多场次,惠及城乡群众150多万人次。

  组织和引导老百姓自发开展“书香红城•全民阅读”、广场舞比赛、农民运动会、书画摄影比赛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300多场次。

  紧扣中心,服务大局,做强做亮文化活动品牌。26年连续不断地“开门办春晚”,连续10年的“旅游文化节暨米仓山红叶节”,连续7届的“乡村文化艺术节暨读书节”等四大品牌文化活动年年办,年年新。文化活动+互联网,“旅游文化节米仓山暨红叶节”“旺苍春晚”等重大文化活动,实行全媒体直播,上百万人次通过网络观看直播,了解旺苍。

  从点到面,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长足发展

  改革开放以来,旺苍县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,从开始的点滴维护到大普查大开发大保护,使旺苍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功能日益凸显。截止2017年底,旺苍县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25处,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处,其中,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(21个文保点),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,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。特别是红色文物资源丰富,革命遗址众多。

  2008年以来,旺苍利用灾后重建、脱贫攻坚、景区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机遇,整合各级各类项目资金6亿多元,在木门会议会址纪念馆、中国红军城,维修文物古迹,建设红色文化陈列展览馆,修建游客接待中心、生态停车场等配套设施,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展现红色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的教育基地。每年接待省内外旅游参观者60多万人次。中国红军城、木门会议会址纪念馆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。木门会议会址纪念馆被中宣部授予“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”。

  此外,旺苍县还不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力度。目前,全县共有省级“非遗”代表性项目2个,省级“非遗”传承人2人;市级“非遗”代表性项目8个,市级“非遗”代表性传承人8人;县级“非遗”代表性项目34个。省级“非遗”保护名录---旺苍端公戏传承人何元礼,修建目前省内民间投资建设的建筑面积最大的“旺苍县端公戏传习所”。省级“非遗”保护名录---木门醪糟,2017年参加第六届中国•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展览,时任文化部党组成员、副部长项兆伦在品尝了木门醪糟后,赞不绝口。

  从小到大,文化产业总量规模不断增加

  依托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绿色旅游资源,发挥文化产业调结构、稳增长、促转型、带发展的优势,大力发展文化产业。建成了创意新颖、特色鲜明、景物造型美观、人与自然高度融合、具有科学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鉴赏性的2个国家级4A红色旅游精品景区。推进乡村民俗等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转换,打造乡村农家乐45家(星级6家)。大力培育文化市场、文化产业单位。全县共有文化市场经营单位300余家,从业人员5000多人。其中投资上亿、上千万、上百万元的文化产业单位,分别达到2个、10个、25个。成功推出 “中国红军城•天下第一鼓”旅游文化品牌。截至2017年底,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达6.9亿元,比2016年增加9.5%。通过政府主导、市场运作、企业参与等途径,形成了一批富有活力的龙头文化企业。民间资本投资1530万元,建成“旺苍县端公戏传习所暨文化旅游园”;投资5000余万元,建成“旺苍南阳包装有限责任公司”;投资8000万元建成“旺苍青林山道教文化园”。今年,全县文化产业对县域经济增长贡献率有望达4.7%。

  改革开放,开启旺苍文化发展的崭新一页。改革开放的40年,是旺苍文化蓬勃发展的40年。展望新时代新征程,我们相信,在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引下,旺苍文化发展将呈现高质量、跨越式的崭新局面,将持续焕发出创新活力与时代风采!

中国公共新闻网责任编辑亓淦玉

【免责声明】:以上图、文、音/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(本网原创文章除外),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。我们尊重原创,也注重分享。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,禁止用于商业用途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、法规、政策,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,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,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: 3555333776,微信号:GAN160003,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。电话:010-89525216。本网投稿邮箱:3555333776@QQ.COM。通讯地址: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8号(京贸中心)二层15号。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,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、来源:XXXXX网站。
点击查看更多评论>>发表感言:
验证码,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。